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作文素材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时间:2025-11-13 08:00:45 作文素材 我要投稿

1、《立冬》

李白
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
【赏析】李白的这首六言绝句,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冬日初临的瞬间感受。诗中既有时令物候的细腻观察,又蕴含诗人特有的浪漫与超然。

“冻笔新诗懒写”,首句从文人雅趣切入。因天气骤寒,墨笔冻结,欲写新诗却心生慵懒。一个“懒”字,既写身体感受,亦传精神姿态,暗示了诗人随性自然的性格。

“寒炉美酒时温”,转向生活场景,炉火驱寒,美酒常温。与上句的静态慵懒形成对比,此句暗含动态的暖意。“时温”二字暗示有人照料炉火,或诗人自斟自酌的闲适,勾勒出冬日里一份温暖的坚守。

“醉看墨花月白”,酒至微醺,目光朦胧。凝视砚台中凝固的墨痕,在皎洁月光映照下,竟如花朵绽放。此处“墨花”一词极具创造性,将视觉错觉与诗意的想象融为一体,现实与幻境的边界开始模糊。

“恍疑雪满前村”,醉眼望向窗外,月光倾泻大地,恍然间怀疑白雪已覆盖了整个村庄。“恍疑”二字点出前句的幻觉,但疑问中带着笃定的美感。这种由室内“墨花”到室外“雪满”的联想,完成了诗境从微观到宏观的升华。

前两句写室内近景,后两句写远眺之景;从实在的触觉(冻、寒)过渡到虚幻的视觉(墨花、雪满),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。将“墨花”与“雪满”通过月光串联,创造出环环相扣的意象群,体现李白“清水出芙蓉”般的天然诗思。全诗不见悲冬之叹,反而在寒冷中自得其乐,在慵懒里暗藏灵动,展现诗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飘逸品格。

这首诗犹如一幅水墨小品,在立冬的寒色中晕染出温暖的酒意与瑰丽的想象,完美诠释了李白将日常生活诗化为神奇境界的非凡能力。

2、《立冬即事二首》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•仇远

细雨生寒未有霜,庭前木叶半青黄。

小春此去无多日,何处梅花一绽香。

奇峰浩荡散茶烟,小雨霏微湿座毡。

肯信今年寒信早,老夫布褐未装棉。

【赏析】《立冬即事二首》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创作的组诗作品,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立冬时节的物候变化与生活细节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序的敏感体察与恬淡自适的心境。全诗语言简净,意境清寒中透着暖意,体现了宋诗理趣与文人雅趣的融合。

其一,微寒中的时序感知;首句“细雨生寒未有霜”,以“细雨”与“未霜”点出初冬的温和特性,寒意初萌却未至凛冽。第二句“庭前木叶半青黄”捕捉树叶青黄参差的瞬间,暗示秋冬交替的渐变过程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以“小春”(农历十月暖春般的天气)为引,带出对梅花初绽的期待。“何处梅花一绽香”以虚写实,未见梅而先闻其香,既呼应“无多日”的迫切,又暗含对生命力的礼赞,在寒凉中透出希望的暖意。

其二,茶烟里的隐逸心境;次首开篇“奇峰浩荡散茶烟”,以壮阔山景与袅袅茶烟构成画面,既有山水之豪,亦有生活之幽。“小雨霏微湿座毡”则回归日常琐细,雨丝浸润座毡的细节,暗示诗人静坐山斋的闲适。后两句直言“寒信早”,却以“布褐未装棉”的从容应对,凸显老者与自然相安的淡泊。衣未装棉,既是身体耐寒的实写,亦隐喻精神对世事的超脱。

诗人善用简练笔墨勾勒物象,如“木叶半青黄”“小雨湿座毡”,未加雕琢而自然生动,在细微处寄托对时序变迁的感悟。“何处梅花一绽香”以虚问写实景,拓展了诗意空间;“茶烟散奇峰”则将具象的茶烟与浩荡山景交融,营造出虚实交织的文人画境。诗中既有“奇峰茶烟”的雅士情怀,也有“布褐未棉”的生活实录,在清寒的立冬时节,展现了中国文人于平凡中安顿心灵的智慧。

这两首小诗如一幅立冬小品,在寒暖交织间记录天地节律,在茶烟雨丝中沉淀人生况味,堪称宋元之际文人诗“以俗为雅”的典范之作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3、《立冬》

宋•紫金霜

落水荷塘满眼枯,西风渐作北风呼。

黄杨倔强尤一色,白桦优柔以半疏。

门尽冷霜能醒骨,窗临残照好读书。

拟约三九吟梅雪,还借自家小火炉。

【赏析】《立冬》一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冬日前后的物候变迁与文人幽独心境。全篇通过自然意象与生活场景的对照,传递出对季节轮回的静观与精神世界的坚守。

首联“落水荷塘满眼枯,西风渐作北风呼”,以荷塘枯败、风声转厉的动态描写,精准捕捉立冬时节的典型特征。一个“呼”字既写风势之烈,亦暗示主观感受,为全诗奠定清冷基调。

颔联选取黄杨与白桦这对意象构成微妙对照:黄杨以“倔强尤一色”展现生命的韧性,白桦用“优柔以半疏”描摹凋零的渐进,二者刚柔相济,暗喻世间万物应对严寒的不同姿态。颈联转向室内,“冷霜醒骨”与“残照读书”形成感官与精神的双重张力,窗内外的寒暖对比中,凸显了以知识温润心灵的文人风骨。

尾联“拟约三九吟梅雪”遥想深冬雅事,将现实场景升华为诗意期待;“还借自家小火炉”则以家常器物收束,在朴素温暖中完成对寒夜的超越。这种于严寒中自筑春台的境界,恰是中国传统文人“岁寒守心”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
全诗语言洗练而意境深远,对仗工稳却不见斧凿。诗人通过时序变迁的观察,最终抵达对内在精神秩序的构建,在萧瑟冬季开辟出温暖自足的心灵空间,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“即景会心”的审美特质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4、《立冬日野外行吟》

释文珦

吟行不惮遥,风景尽堪抄。

天水清相入,秋冬气始交。

饮虹消海曲,宿雁下塘坳。

归去须乘月,松门许夜敲。

【赏析】本詩是南宋诗人释文珦的一首山水田园诗,通过描绘立冬日野外行走的所见所感,展现了自然界的萧瑟与清寂,同时抒发了诗人超然物外、恬淡自适的情怀。

“吟行不惮遥,风景尽堪抄。”首联写诗人不畏路途遥远,漫步吟诗,野外风景皆可入诗。“不惮遥”体现其闲适自得的心境,“尽堪抄”则暗含自然万物皆为诗材的意味,彰显诗人与天地共鸣的胸怀。

“天水清相入,秋冬气始交。”颔联描绘天地清朗、水天相接的远景,点出立冬日秋冬交替的时令特征。“清相入”以简淡笔触勾画空明意境,“气始交”暗含阴阳流转的自然哲理,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。

“饮虹消海曲,宿雁下塘坳。”颈联转写动态意象,虹霓仿佛在海岸饮汲后消散,南飞的大雁投宿于塘边洼地。“饮虹”一词想象奇崛,赋予自然灵性;“宿雁”则暗含羁旅孤寂,与诗人僧侣身份相映,平添苍茫之感。

“归去须乘月,松门许夜敲。”尾联以归途情景作结,诗人欲乘月色返程,任情叩响山中柴扉。“乘月”呼应前文“清相入”,延续空明意境;“松门夜敲”既写实又象征禅心自由,打破常规的洒脱中透出隐逸之乐。

全诗以“行吟”为线,串联起立冬野外的天光水色、虹雁风物,语言清瘦洗练,意境旷远幽寂。诗中无刻意悲秋之叹,而于气节交替间捕捉天地静美,在归隐的孤清中暗藏与自然相融的安然。释文珦作为南宋僧人,其诗兼具禅理与画意,此篇正是其“心空忘物我”的禅意诗风的典型体现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5、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

宋•钱时

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

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

【赏析】《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》是南宋诗人钱时的一首咏菊诗,通过描绘霜降后万物凋零、唯菊独放的景象,赞颂了菊花凌霜不屈的品格。

“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”首句以“清霜”“冷絮裯”点出深秋的寒意,霜降后气温骤降,连棉被也染上冷气,暗示季节的严酷。“纷纷红叶”写落叶纷飞、堆积阶前,以红叶的凋零渲染萧瑟氛围,暗喻万物在寒霜下的衰败。

“园林尽扫西风去,惟有黄花不负秋。”“尽扫”二字写出西风席卷园林的摧残之力,草木凋尽,一片空寂。末句笔锋陡转,以“惟有黄花”点题——唯有菊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,“不负秋”三字铿锵有力,既赞其坚守,亦暗含对投机者的讽喻。

诗中“红叶尽扫”与“黄花独放”形成强烈对比,以万物的畏缩反衬菊花的孤傲。诗人借菊自喻,表达对坚贞品格的追求,暗含对趋炎附势世风的批判。用“清霜”“西风”等典型秋意象勾勒环境,而“黄花”以暖色破冷调,视觉冲击中见精神。语言简净,却蕴含深意,如“不负秋”既写花亦写人,一语双关。诗题点明“立冬前一日”,捕捉霜降后万物临界的状态,通过“阶头”“园林”等小景深挖自然哲理,展现生命在逆境中的选择。

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隐逸高士(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),但此诗更强调其“不负秋”的主动担当。诗人身处南宋衰世,借菊表达对气节的坚守:纵然世道如西风凛冽,亦不可随波逐流。“惟有”二字暗藏孤寂与骄傲,与王安石“春风百草千花路”的繁华形成反差,凸显乱世中独立人格的珍贵。

这首诗以淡墨写浓情,通过日常节候观察寄寓深沉的人生哲思。钱时作为理学家,诗风往往理性中见性情,此诗却以简朴意象传递炽热襟怀,在宋人咏菊诗中别具一格。菊之“不负”,实为诗人对生命价值的回答:在严酷现实中,唯有坚守本心,方能成就生命的尊严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6、《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》

宋•程公许

金鲫鱼犹涵藻涧,玉蕤香未破梅花。

人生转眼皆泡幻,勘破须饶老作家。

【赏析】《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》是宋代诗人程公许的一首悼亡诗。诗中通过立冬时节的物候变化,抒发了对人生虚幻的感慨,并表达了对逝去高士的追思。

首句“金鲫鱼犹涵藻涧”,描绘了竹宫斋宿处的清幽景致。金鲫鱼在长满水藻的溪涧中悠然游动,暗示着自然界的永恒与生机。次句“玉蕤香未破梅花”,玉蕤指代白梅,香气清幽,梅花尚未盛放,暗合立冬时节万物始藏的气候特征。这两句以景入情,营造出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。

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景及理:“人生转眼皆泡幻,勘破须饶老作家。”诗人以“泡幻”比喻人生的短暂与虚幻,源自佛教《金刚经》中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的哲学思考。末句点出唯有历经世事的老作家(指姚高士)方能参透此理,在平淡的叙述中暗藏对逝者修为的推崇与追念。

全诗以立冬物象起兴,由具体到抽象,完成从景物描写到哲理论道的升华。诗中“金鲫”“玉蕤”等意象清雅脱俗,与竹宫斋宿的宗教氛围相契合,而“泡幻”“勘破”等语又渗透着佛理禅思,体现出宋代文人将自然观照与生命思考相融合的典型创作特征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7、《立冬道中》

宋•高登

黄茅时节瘴烟深,人在山凹第几重。

梁竦负才徒感慨,嵇康赋性本疏慵。

此生自断天休问,吾道频年世不容。

会脱帻巾还自隐,鹿门妻子惯相从。

【赏析】《立冬道中》是宋代诗人高登的一首羁旅抒怀之作。诗中通过描绘立冬时节的荒凉景象,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疏狂自放的孤傲情怀。

首联“黄茅时节瘴烟深,人在山凹第几重”以视觉铺陈开篇。枯黄的茅草与深重瘴气交织,既点明南方立冬时节的物候特征,又暗喻政治环境的压抑。“山凹第几重”以空间叠加深沉感,将诗人宦游漂泊的迷茫融入层峦叠嶂之中,奠定了全诗苍凉基调。

颔联巧用梁竦、嵇康双典构建立体人格。梁竦“负才感慨”暗合诗人经世济民之志,嵇康“疏慵赋性”则昭示其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底色。典故对仗中藏着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——既有儒家士子的用世热忱,又具道家的超然风骨,这种精神撕裂正是宋代文人典型的心灵困境。

颈联“此生自断天休问,吾道频年世不容”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完成生命宣言。“自断”与“休问”的连续决断,展现出主体意志对天命枷锁的挣脱。而“道不容世”的悲鸣,实为对浑浊现世的激烈批判。这种孤傲姿态与陆游“世味年来薄似纱”异曲同工,共同奏出南宋士人的精神强音。

尾联“鹿门妻子惯相从”化用庞德公携妻隐逸典故,在三个层面实现超越:时空上从当前瘴疠之地转换至历史中的隐逸圣地,物质上以“惯”字消解贫寒生活的苦难,精神上通过家庭共隐构建出对抗外部世界的价值堡垒。这与陶渊明“携幼入室,有酒盈樽”共同形成了中国士人的精神桃源。

全诗在时空穿越中完成心灵史诗的构建:从立冬山道的现实困顿,到历史长廊的典象巡礼,最终抵达精神原乡的安顿。四次转韵(平-平-仄-平)如心潮起伏,与内容高度契合,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音韵与情感的完美统一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8、《立冬后风雨》

宋•刘敞

冷雨欲成雪,高风催过云。

流光随衮衮,吹萚共纷纷。

此去天地闭,向来金石焚。

敝貂宁独恨,四序欲平分。

【赏析】本詩通过描绘立冬后风雨交加的景象,抒发了对时光流逝、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。全诗语言凝练,意境苍茫,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捕捉,又蕴含哲理思考。

首联“冷雨欲成雪,高风催过云”,以“冷雨”“高风”点明立冬后风雨的特征,“欲成雪”暗示天气转寒的趋势,“催过云”写出风驱云涌的动态。一“冷”一“高”,一“欲”一“催”,精准勾勒出冬初的萧瑟与急促。

颔联“流光随衮衮,吹萚共纷纷”,将视线延伸至时光与落叶:“衮衮”形容时光如流水奔涌不息,“纷纷”摹写落叶在风中飘零之态。二者并列,仿佛时光与落叶一同在风雨中消散,强化了流逝与凋敝的意象。

颈联“此去天地闭,向来金石焚”,转而以宏阔视角写自然与人事的变迁。“天地闭”化用《周易》“天地闭,贤人隐”之意,暗喻寒冬的肃杀与世道的阴郁;“金石焚”则借用《史记》中项羽烧焚咸阳的典故,喻指昔日坚固之物终难敌时间的销蚀。两句形成时空张力,尽显沧桑之感。

尾联“敝貂宁独恨,四序欲平分”,诗人以“敝貂”自况,言其贫寒不足为恨,更深层的慨叹在于四季流转、冷暖交替的自然规律。“欲平分”既指冬日渐深、阴阳交替的节气特征,又暗含对人生际遇起落平等的悟解,使全诗在萧瑟中透出达观。

此诗以风雨起兴,融景入理,在有限的字句间承载了对时间、自然与生命的多维思考。诗中“衮衮”“纷纷”“闭”“焚”等词层层渲染,而尾联的“平分”之意又为沉郁的基调注入一丝平衡与释然,体现了宋诗理趣与情韵兼具的特质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9、《烟雨馆立冬前一日》

宋•葛绍体

已过重阳种菊花,留连秋色带霜华。

休言明日朔风起,肠断天涯人怀家。

【赏析】《烟雨馆立冬前一日》是宋代诗人葛绍体的一首羁旅怀乡之作。诗中通过秋末冬初的景物描写,抒发了游子对故土的深切思念。

首句“已过重阳种菊花”,以重阳过后的菊花点明深秋时令。古人本应在重阳赏菊,此刻却忙于栽种,暗示漂泊在外的身不由己。“留连秋色带霜华”进一步勾勒出秋暮特征,凝霜的花草虽美,却已透出凛冽寒意。

第三句“休言明日朔风起”陡然转折,“休言”二字既是对寒冬将至的抗拒,更是对客愁的逃避。然而北风终将如期而至,尾句“肠断天涯人怀家”便将积郁的情感倾泻而出——天涯霜寒蚀骨,怎及思乡之痛彻心扉?

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时空交错的张力:前两句流连秋色是空间的延展,后两句忧惧寒冬是时间的逼仄,在立冬前夜这个特殊节点,时空的双重压迫最终都化为“肠断”的浓烈乡愁。诗人善用节气变迁与自然物象,将抽象的羁旅情怀凝结为可感的霜华朔风,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蕴藉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10、《立冬日有怀京师诸友》

明•潘希曾

东皇消息到江梅,鼓吹郊迎晓色开。

五日新正浑醉里,百年残梦又春来。

他乡綵燕随缘看,何处云鸿寄劄回。

料得故人多健在,寻芳联辔满金台。

【赏析】《立冬日有怀京师诸友》是明代诗人潘希曾的一首七言律诗。这首诗以立冬为背景,抒发了诗人对京师旧友的深切怀念之情。诗中通过描绘节令物候、追忆往昔醉梦、感叹他乡漂泊,最终以想象中友人依旧健在、携手寻芳的场景作结,虚实相生,情感真挚而含蓄。

首联“东皇消息到江梅,鼓吹郊迎晓色开”,以春神东皇与江梅相映,暗喻冬中有春,气象一新。诗人以“鼓吹”拟自然之声,赋予立冬以仪式感,开阔而含蓄。

颔联“五日新正浑醉里,百年残梦又春来”,将时间意识与人生感慨交织。“浑醉”既写节庆之欢,亦暗含人生恍惚;“百年残梦”则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怅惘,而“又春来”又隐含希望。

颈联“他乡彩燕随缘看,何处云鸿寄劄回”,转写他乡漂泊之寂寥。“彩燕”虽美,却只能“随缘看”,暗示身不由己;“云鸿”无凭,更显音书难寄的无奈。

尾联“料得故人多健在,寻芳联辔满金台”,以虚笔写想象中京师友人依旧结伴寻芳、策马金台的场景。此联既慰藉了诗人的思念,又以“金台”之典暗含对友人功业人生的期许,收束得昂扬而余韵悠长。

立冬古诗10首,体味诗意冬日

全诗以立冬为经纬,将节令风物、人生感怀、思友之情巧妙编织,语言清丽而情感深沉,展现了明代文人诗作中含蓄而真挚的抒情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