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闷热的下午,数学试卷上鲜红的“67”分,像两记重重的耳光,打在我脸上。
放学后,我独自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。窗外,知了声嘶力竭地鸣叫着,一如我内心的焦躁。为了这次期末考试,我做了无数习题,熬了无数个夜晚,换来的却是不及格的分数。
我狠狠地把试卷揉成一团,准备扔进垃圾桶。
“这就放弃了?”数学李老师不知何时站在门口。她走过来,轻轻展开被我揉皱的试卷,“你看,选择题全对,填空题也只错了两道。”
我低着头不说话。
“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?”她指着后面大片空白的解答题,“你不是不会,你是不敢尝试。”
李老师摊开一张崭新的草稿纸:“来,我们重新开始。不要想着得多少分,就当是在探险。”
她在第一道几何题上画了一条辅助线:“看,这像不像给问题开了一扇窗?”
说来奇怪,当她用“探险”而不是“解题”来形容时,那些原本狰狞的数学符号忽然变得温和起来。我们一道题一道题地“探险”下去,她在旁边轻声提示:“这里是峡谷,需要搭桥过去”、“这里是迷宫,要找对入口”……
渐渐地,我拿起了笔。第一条辅助线画下去时,手还在抖;到第二条时,已经稳了很多。当我把最后一道题的完整步骤写出来时,窗外的知了声不知何时停了,夕阳的余晖洒满教室。
“你看,”李老师指着写满的草稿纸,“这不是做得很好吗?”
我看着那些从生涩到流畅的笔迹,忽然明白了什么。
那天之后,我依然不是数学天才,考试成绩也没有一飞冲天。但我不再害怕难题,不再在解答题面前望而却步。因为我记住了那个下午——重要的不是最后的分数,而是在探索过程中收获的勇气。
这也是收获:在看似失败的成绩单里,我找到了比分数更珍贵的东西——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探索未知的乐趣。这份收获,将伴随我走过更远的路。
